不懂网络热点的确会让人产生一种「被世界抛弃」的感觉。前几天参加英语角,其他人聊到一个叫 Speed 的网红,见我很茫然,朋友开玩笑说我像是村里没通网,一位外国友人惊讶地转过头问我「You don’t know him?」,另一位面带微笑地摇着头看我。
我的无知可以说很国际化了。
我并非是一直跟不上热点,至少在高中时期,所有人都在讨论的梗和迷因我都能鹦鹉学舌地说上几句;在初中,对二次元美少女毫无感觉的我也跟风追过一些番剧。只不过国内的明星除了之前跟风看《奔跑吧》认识几个,剩下的基本是一个也不认识,这一点我倒是一直很无知。
到大学时代,我才止住了跟风,因为我本来就不喜欢干这件事情。现在想来,之前一直跟风了解自己其实并没有那么喜欢的东西,可能是因为当时我并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吧。
目标感很强,对自我认识清晰的人,大概是不会轻易跟风的。
不过,我今天想谈的并不是「认识自我」,而是「错失恐惧」。
错失恐惧症
错失恐惧症(Fear of Missing Out,也称 FOMO),是一种焦虑情绪,由自身未能参与某项社交活动而导致。当个体意识到自己可能错过了有意义的事情、没办法获得他人的关注、可能错过某个机会的时候,就可能产生这种持续性焦虑。
错失恐惧症可以被理解为「置身事外的恐惧」。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社交方式变得泛化,由于任何事情都可以与社交相关,人们变得更容易焦虑。不了解某个网络热梗、不知道某个理论、不了解某一方法论,进而无法与其他人谈论此事,在网络媒介上被众多网友置身事外,让错失恐惧产生的频率变高了。
错失恐惧症可能导致不健康的上网习惯(频繁查看消息、刷新信息流……),进而让个体无法全情参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交,也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难以专注等问题。
Source: 错失恐惧症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令人又爱又恨的「新事物」
我没看过《再见爱人》,也对这档节目不感兴趣。当我听到有人在博客、播客、视频里提到这档节目的时候,我不知道他们在讲什么。我的确会纠结要不要看看《再见爱人》,但转念一想:这篇文章我是非读不可吗?这期播客我是非听不可吗?这期视频我是非看不可吗?
不是,我还有更好的选择。我可以去看其他我感兴趣的内容,如果我关注的其他内容创作者没有更新,推荐算法也没给出什么我感兴趣的内容时1,我就会选择去干别的事情。我当然有别的、更好的事情可以干。
错失恐惧症(Fear of Missing Out)的另一个面向是「更好选择恐惧症」(Fear of a Better Option),即不那么害怕错失社交机会,但害怕陌生的社交环境带来的挑战。2这两种情况分别被称作 FOMO 和 FOBO。
这两个二元对立的「症状」其实是同根同源的。
社交方面 | 信息方面 | 总结 | |
---|---|---|---|
FOMO | 害怕错失社交机会、担心自己不在场会错过有意义的活动 | 害怕错过信息,开始囤积信息,做无效的知识管理 | 害怕错过新事物带来的机会 |
FOBO | 害怕面对新的社交活动,只做自己做过的事情,只和固定的一群人一起玩 | 害怕面对陌生的信息,选择性忽略自己不了解的东西,在信息茧房里固步自封 | 害怕面对新事物带来的挑战 |
简而言之,FOMO 和 FOBO 都是不能恰当处理新事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而导致的,只不过一个是害怕错过机遇,一个是害怕面对挑战。
抓住内核之后,可以发现,应对「错失恐惧症」的方法不是忍受不能参与社交活动和了解新事物的痛苦,应对「更好选择恐惧症」的方法不是让自己一股脑地尝试新事物——这样做只会让二元对立的两端互相转化而已。
要考虑的是,如何正确面对「新事物」。
陌生的和熟悉的
既然要消灭对「新事物」的痴迷或恐惧,就先来定义敌人。
「新」这个词听起来不吓人,「陌生」这个词才可能让人感到焦虑。我认为理性是有局限的,大部分时候都是感觉先行,因此,在个体面对新事物时,「陌生感」会先于理性认知,而「陌生」又会激发别的感受,例如「好奇」和「困惑」,甚至是「紧张」。
新和陌生的反面自然是「旧」和「熟悉」,熟悉会激发的感受是「安全」「舒适」和「无聊」。
现实世界中个体接收到的信息是复杂的,大多数不能单一地用「新」和「旧」来分类,带来的感受也不只是「陌生」和「熟悉」那么纯粹。
我是《老友记》的忠实粉丝,十季的内容我刷了不下五遍。对我来说,老友记的剧情是旧的、熟悉的,让我感到舒服,因为我知道接下来不会出现令我无法接受的剧情走向。然而,我也能在重看剧集的过程中发现新的东西、之前我没有注意到的细节:某一段朋友们在咖啡馆聊天的情节,我很清楚每个人接下来大概会说些什么,但我注意到 Pheobe 在一边说话一边玩塔罗牌,这是我之前没有注意到的;Monica 和 Rachel 在 Ross 讲课的时候突然走进教室,我知道接下来的剧情,但我突然发现 Ross 的黑板上写着一些看似严肃但内容非常好笑的板书。
看《老友记》的体验既让我感到熟悉和舒适,之前从未注意到的细节也让我感到新奇。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这种新旧事物融合在一起的体验,就是人们喜欢重看喜爱的电视剧和电影的原因。3
反复刷影视作品的体验,其内核能否用于应对「新事物」呢?
用熟悉感定义兴趣
我之前用 Notion Webclip 收藏了好多文章,还精心设计了各种标签和分类体系,但这些内容大多数都没能为我所用。我想起了一些影视作品里出现的抽屉式的棺材,人死了之后在诺大的、档案柜一般的现代化「墓地」里有一个棺材柜,人的尸体就那么整整齐齐地被摆在里面,甚至每个抽屉上都有编号。
只不过收藏的知识从来没有活过,它们没能被我吸收理解,更没对我产生任何影响,我一开始只是觉得他们「好有用,收藏了!」,但收藏并不等于用到了。
囤积知识就是 FOMO 的一种体现,如今我看到一本有意思的书,也会先到 Anna’s Archive 上找到电子版,或者在淘宝、多抓鱼上加入购物车,就是因为害怕我忘记了这本书的存在。然而,我的 Calibre 和 Apple 图书里大部分都是我没读过的书。我在 Hacker News 上看到高赞内容就会添加到阅读列表,订阅的博客更新了看起来值得一读的长文也会先收藏,但其中至少有一半我最终不会读。
仅用「觉得可能有用」作为标准是不够的。就我的经验来看,我到底读不读一篇文章、看不看一期视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对它究竟感不感兴趣。只不过,「感兴趣」也是一个模糊的用词,我们不妨用「熟悉」来定义它吧,我想起了心理学中的「简单曝光效应」。
简单曝光效应
简单曝光效应(Mere-exposure Effect)也叫熟悉感原则,是一种心理现象,指的是个体对某人某物越熟悉、曝光的次数越多,个体就越容易发展对该人该物的喜欢或厌恶。
简单来说,越熟悉的事物越容易产生好感,一开始讨厌的人或事见得越多则越讨厌。
简单曝光效应的适用范围很广,除了人,还包括词、汉字、画、面部图像、几何图形和声音。
Source: Mere-exposure Effect - Wikipedia
不太准确地讲,兴趣可能就是简单曝光的产物。我对计算机感兴趣是因为我的父母很忙,但我爸教会了我用电脑,于是我的童年基本是和计算机度过的。成年后,我发展起来的爱好,也是因为我大部分时间都习惯独处,摆弄咖啡、卡牌、手帐等小物件,所以爱不释手。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摄取信息时选择让自己感到「熟悉」的内容可能是最好的。对我而言,这比「可能有用」更容易判断,而且,正如前文提到的,熟悉的事物更吸引人。
N+1 原则
在我工作的教培机构,有一个教学原理叫做「N+1 原则」,其中 N 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而 1 是学生没学过、陌生的新内容。学生输入的内容大部分应该由他熟悉的知识组成,剩下的则是新的、要学习的内容。也就是说,如果要有效摄取信息,「熟悉」的占比应该高于「陌生」。
这应该很好理解,如果让一个刚学完初等数学的人去学定积分,那是行不通的,他至少要先学完不定积分才行。
然而,很多我们觉得「有用」的内容,可能都是「陌生」占比更高的。望而生畏的感觉让人觉得「这很有用」,但却又是因为敬畏感,总让人觉得需要等待一个更好的时机去读去看,或者要等待自己有很多空余时间、脑力充足的时候再学。4
陌生感在某种程度上迷惑了我们的大脑,为事物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其内核与仪式感兴许是类似的——一方面,它让我们对某物产生好奇心,不因为熟悉而觉得无聊;另一方面,它让人感到敬畏,拉高了心理门槛,让人觉得「自己不懂」所以不能去做。
回顾上上个小节的内容:
反复刷影视作品的体验,其内核能否用于应对「新事物」呢?
能。被反复观看的影视作品,「熟悉」的占比是最高的,而「陌生」的很少,但观看者却很容易在观看中发现新的东西,并且觉得印象深刻。我认为这就是符合「N+1 原则」的认知方式。
我的策略是,用熟悉感建立联系,与自己联系最强的人或事优先级最高,而联系较弱的则不需要去看,因为那不重要。
应用 N+1 原则
我举个例子吧,这是我写下这段文字时,Hacker News Top Stories 上最新更新的一些内容:
- Claude can now connect to your world.
Claude 现在可以连接你的世界。 - Redis is open source again.
Redis 再次开源。 - Starting July 1, academic publishers can’t paywall NIH-funded research.
七月一日起,学术出版商不能要求读者付费访问 NIH 赞助的研究。 - Office is too slow, so Microsoft is making it load at Windows startup
Office 太慢了,所以微软让它在 Windows 开机时加载。 - Someone at YouTube needs glasses.
Youtube 上的某些人需要戴眼镜了。
Claude 是一个大语言模型,这篇文章应该与最近讨论度很高的 MCP 有关,然而我对这个话题不感兴趣;日常生活中,我更偏好使用 ChatGPT 而非 Claude。尽管我熟悉大语言模型,但我并不熟悉 Claude,不熟悉 MCP,也不熟悉 AI 连接其他软件和硬件的应用。如果我要读完这篇文章,我需要了解太多我并不熟悉的内容,阻力太大,我也不太感兴趣。
诚然,这篇文章「很有用」,但互联网上有用的信息还少吗?错过这一个又会怎样吗?
第二条提到的 Redis 是一个非 SQL 的数据库系统,讲的是他最近又开源的事情。我日常使用的数据库系统都是 SQL 的,从未用过任何非 SQL 的系统,更别说这个 Redis 了。「又」这个字暗示了同样的事件在以往也发生过一次,然而我对那次事件也不了解。这篇文章几乎没有我熟悉的内容,不读。
第三条不必多说,我不是做研究的,尽管我喜欢略读一些论文了解科研相关信息,也经常遇到需要付费才能访问的科研内容,但我对文章想讲的事件,熟悉的内容还是太少。
第四条我倒是非常熟悉,尽管我是一个忠实的 Mac 用户,但我换上 Mac 还没有一年,我最熟悉的操作系统还是 Windows;Office 软件更不用多说。这篇文章大部分都是我熟悉的内容,N+1 的 1 则是「微软让 Office 开机加载」这一事件,这很新奇,于是我决定读一读。
第五条标题写得很模糊,读完摘要之后发现,文章讲的是「YouTube 广告内容变多了」的这一现象。我熟悉 YouTube,也对广告深恶痛绝,有几期周刊也讨论过广告的话题。这么看来,这篇文章也值得一读。
如此看来,繁杂的信息流里,有接近一半以上的内容对个人而言其实不值得一看。而且仔细思考过后,被我筛选出来的两个也不是非读不可——我已经不用 Windows 系统了,微软对这个系统做了什么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我的信息输入中书籍和文章占比较高,视频多是娱乐用,广告的问题似乎没有那么值得关心。
结语:斩断信息的漩涡和茧房
不知道你是否和我一样,在某个陷入信息漩涡的夜晚,因为莫名其妙地点开了手语教学视频而无法入睡,即使自己不认识听障人士,工作和生活中也没有这个需求;第二天醒来不仅头昏眼花,还把「学」到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
「信息爆炸」这个词已经被说烂了,但真正想办法应对并做出行动的又有多少呢?在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的时代,建立自己的信息滤网,用奥卡姆剃刀斩断一切不必要的信息,比什么时候都更重要;锻炼自己的洞察力,在信息的海洋中找出「N+1」里的那个 1,也是打破信息茧房的手段之一。
希望本文对 FOMO 和 FOBO、熟悉和陌生,以及 N+1 原则的讨论能对你有所帮助。我真心觉得,在不限制眼界的情况下,让自己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信息,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更是一种宝贵的能力。
希望你我都能在内心毫无波澜的情况下,将 114 篇看起来很有用的新文章全部标记为「已读」,然后一身轻松地去过自己的生活。
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非常频繁。不知道和我的上网习惯有没有关系,至少 Bilibili 的推荐算法最近已经完全猜不透我的想法了,基本没太多有意思的内容(除非是看猫猫和帅哥)。 ↩︎
“Given the incredible stamina needed to sustain a FOMO lifestyle, many HBS students seek to impose order on their lives and instead seek to commit to single activities with fixed groups of people. While this decision looks healthy on the surface, there are risks with this approach to life as well. I call this complication FOBO. FOBO, or Fear Of a Better Option, drives us in the other direction from FOMO.” Source: Social Theory at HBS: McGinnis’ Two FOs ↩︎
“We get obvious constancy, with a little something new–due to the selectivity of attention and the limitations of memory. Once we are familiar with the overall plot and the key scenes, we can detect and appreciate the details and subtleties of personal interactions we overlooked earlier. In this way, repeated viewing fulfills two of our entertainment desires: familiarity and something new.” Source: Play and Repeat: Why We Watch the Same Shows Over and Over | Psychology Today ↩︎
只不过这样的时间到底有多少呢?就算有,又有多少人真的会把得之不易的宝贵时间用于陌生且痛苦的学习呢? ↩︎
如果你觉得文章对你有帮助,可以考虑赞助作者
如果评论未加载,请尝试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