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草人周刊:发刊词
正好趁着万圣节,请容许我为你介绍「稻草人周刊」。
发刊词
为什么写「稻草人周刊」
大概在半个月前,我将自己的笔记都迁移到了 Logseq(鬼知道这是第几次笔记迁移了)。在此之前,我的笔记散落各处——我尝试在 Obsidian 上实践卡片盒笔记法,在 Notion 上以项目为单位管理相关的临时笔记,由于看上了 flomo 方便的记录方式和简洁的设计,我又用 flomo 收集各种想法、读书笔记和摘录等等。
结果简直是一场灾难。
因为对笔记「原子性」的偏执,记笔记的成本大大提高,我的 Obsidian 笔记库长期落灰。由于嫌弃 Notion 的加载速度,觉得记录起来不方便,便想要先把笔记都记在一个地方,稍后再整理,于是又增加了整理笔记的成本。由于用 flomo 记录非常顺畅,所以我把临时的笔记都写在 flomo 上,稍后再根据「知识」「项目笔记」「读书笔记」「任务」等分类放到不同的笔记软件里。因为上课和开会时习惯手写笔记,所以会使用 iPad 上的备忘录和 Prodrafts 记录临时的笔记——于是我每天都需要抽时间整理 flomo、备忘录和 Prodrafts 里的笔记……
我想我不用再继续讲下去了。
鸡蛋放的篮子多了,就把自己弄的手忙脚乱,结果最后也没学到太多东西。
讽刺的是,所谓的效率工具,到最后反而拖慢了我的效率。
虽然这次笔记体系的迭代并没有减少我使用的笔记软件的数量——我只是放弃了 flomo,把 Obsidian 当作写作工具而非笔记工具,把 Notion 用作个人数据管理而不做过于复杂的功能,然后上手了 Logseq——但我知识输入和输出的改变是显著的。
Logseq 的精妙之处在于,它真正地让我实现了「完全不用管把笔记放在哪,只管写就好了」,我可以放心大胆地把任何不相关的笔记放在一个页面,只要打上了合适的标签,就不怕找不到它。
尽管 Obsidian 也有日记功能,也支持双链,但它的 UI 设计就没给我那种「你应该在一个页面里查看它的反向链接」的感觉。
这是 Obsidian 页面底部的反向链接部分,它的标题字号更大,正文内容更小,并且只会显示链接附近的内容。
这是 Logseq 中某个页面的反向链接部分,它能较为完整地显示上下文,并且在这里查看笔记,就和在原页面查看一样,还能直接上手编辑。
而且 Logseq 没有 Obsidian 那样的文件视图,也就是说,在大部分时候,用户都感觉不到自己需要管理很多笔记文件,更不需要整理文件夹。只需要打标签即可,写下链接或者标签之后(顺带一提,Logseq 的标签和链接其实是同一个东西,只是长得不一样),笔记块就会被添加到对应链接的下方。如果链接不存在,Logseq 就会自动创建页面。
扯得有些远,总之,我现在拥有了更方便的笔记体系,我也能直观地感受到自己每天写下的东西都更多了。不过问题在于,写下之后,我没有及时回顾笔记的系统。
尽管 Logseq 有记忆卡片功能,但并不是所有东西我都需要背下来,只是需要多看一看加深理解,而且我也不能把每一个笔记块都变成记忆卡片吧。
所以,我希望我能每周回顾并复盘一次当周的笔记,于是我就开始自己写周复盘,大概就这样坚持了三周。我把回顾的内容分为「专业学习笔记」「读书笔记」「新知回顾」「行动和思考复盘」,可以说几乎囊括了我在 Logseq 上记下的所有类型的笔记。
不过问题在于,我似乎并没有什么写周复盘的动力。
是的,我把这周记下的笔记都总结复盘了一遍,给谁看呢?我也不见得会把自己藏在某个角落里的复盘记录时不时翻出来看,而且就算拿来看,内容也很干,大概是读不下去的。
那不妨就把周期性的总结变成周期性的输出吧!
什么是「稻草人周刊」
我得承认这个名字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但也不算坏。
实际上,在想这个名字的时候,我和 ChatGPT 展开了一场非常有意思的对话。我发现,至少在起名字这件事情上,AI 真的能帮助自己思考,它能根据我的提示词,延伸出许多相关的想法。很多时候,我只是在脑子里有一个模糊的印象,我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当我把自己能描述出来的想法写给 AI 时,我能从它的答复里明白,什么不是我想要的,什么更接近我想要的。
一开始,我只是告诉 ChatGPT,我正在给一个叫做「极客死亡计划」的博客计划新的文章系列,定位大概是「weekly digest」。然后它给出了一些很直白的名字——我意识到了我不想要这些名字。
于是我让它生成一些相关的拉丁语单词,其中 Hortus 和 Corvus 这两个词吸引了我的注意,意思分别是「花园」和「乌鸦/渡鸦」。我很喜欢「数字花园」的概念,把知识的框架体系比作花园和花园里的小径,确实和我想要的东西有一些关联;ChatGPT 说「乌鸦」常常和「知识」联系起来,但我只觉得「乌鸦」的死亡气息和博客的名字非常相衬。
然后我灵光乍现,由「花园」和「乌鸦」联想到了「稻草人」。
(不得不赞叹 ChatGPT 的联想能力,他还从稻草人驱赶鸟类的功能联想到了「赶走扰乱思绪的东西」的比喻义)
我又想到,「稻草人」不就是「假人」吗?我写周报的意图,就是为了通过「观众」来让自己有回顾笔记的动力,同时也在输出的同时加深思考,还能起到输出倒逼输入的作用(毕竟,要是这周什么都没读,那我要的周报里要写什么呢……)。实际上,虽然访客不多,但内容一旦公开,就有假想的读者存在了,文字就不再是只写给自己看的了。从这层含义上来看,这个名字选得还真是巧妙。
「稻草人周刊」的名字就这么确定了。
「稻草人周刊」写什么?
具体的来讲,每期周刊大概会包含以下的内容:
- 近期的一些小故事和感想。就像你现在正在读的这一篇,只不过真正的周刊里,这一部分的篇幅会短很多
- 读书笔记。分享最近正在读的书,以及书里让我觉得有趣的点
- 零碎的摘录和新知识。因为订阅了不少 RSS 源,读到有启发的文章也会写笔记,这部分包含一些有趣的观点,和各个领域值得了解的知识,像是术语和定律之类的。
当然,我的笔记里也会有计算机科学、数学等学校里学到的东西,这部分内容比较枯燥,如果没有可以拓展到生活或者其他方面的内容,大概是不会写到周刊里的。
大概就像写 Newsletter 那样吧,会有固定的格式和栏目,并且打算在每周一更新。
这篇文章虽然被归类到了「稻草人周刊」这个系列里,但并不是周刊的一部分,真正的周刊大概要过几天才会发出来。
Two More Things
-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博客的外观发生了一些改变。
- 发现了一个纯文字、没有社交属性的分享平台,叫做 Essay,打算用来记一些不成文的片段想法,如果你感兴趣,可以访问 我的主页,Essay 上的内容也支持 RSS 订阅。
最后,感谢你读到这里,祝好~
封面:Photo by Steven Russell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