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死亡计划书
如果你是位老访客,那么你点进这篇文章的时候多少会带着一点疑惑,因为很明显——这家伙又把自己的博客推翻重造了。上次博客重建,仅仅是在去年的十二月,才过去几个月而已,而那一次,这个家伙还信誓旦旦地宣称:
我已经不记得这是自己第几次重写博客的代码,但我很确定这是(短时间内)最后一次了。无论如何,是时候给我这在自定义性、易维护性和成本三者之间找不到任何平衡点的完美主义画上一个暂时的句号了。
至少他还有些自知之明,在括号里补充说是「短时间内」的最后一次,这时间确实挺短的。
如果你是新访客,不妨也和其他访客,以及我,用一杯咖啡的时间听听这个喜欢瞎折腾的傻子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吧。
契机与契机之后的思考
其实上次重构过后的博客我是很满意的,无论是设计还是发布时的体验,都还算令人满意,至少我自己用着比较舒服。在今年的前两个月我也愿意花很多时间继续打磨这个项目,主要是优化自己的使用体验;不过,很快地,到了大一的下学期,因为给自己揽了不少活,能花在博客上的时间精力就变少了,比如我一直想把博客的分类系统改成更灵活的标签系统,结果到这次迭代之后都没找到时间。
精力变少是一部分原因,直接原因是在今年三月的时候,博客遭到了一次攻击。
当时我应该是在外面忙兼职的事情,前一天晚上收到 Vercel 带宽用量提醒(已经使用超过 50%)的时候我只是感到疑惑,并没有多想。结果到了第二天,我忙完手头的工作,在休息时间查看邮件的时候,发现昨晚两个小时内 Vercel 又给我发了两封邮件,一封提醒我我的免费带宽已经使用了超过 75%,另一封则是提醒已经用完了。
我登录 Vercel 一看,哪是用完了,直接用掉了免费额度的 150%。
我记得很清楚,我是在三月九号发现博客被攻击的,查询记录后,发现攻击者是在前一天,也就是妇女节开始攻击的。不是,妇女节你就攻击男性服务器是吧?当时我还没收到又拍云的提醒(因为我没设置告警,真是疏忽),结果我在三月十号才发现又拍云欠费,查看账单才发现,这个肮脏的黑客给我留下了 ¥140 多的账单。
那段时间我仍然很忙,没有时间管博客的事情,于是做了防护就把这事放在一边了。到了四月份,也就是最近,才发现 Vercel 又给我发邮件了,之前用掉的 100GB 带宽似乎不是一个月的限制,而是免费帐户总共就只能用这么多,如果用量继续增加,很可能会被封号。
于是我就把本来放在 Vercel 上的项目文档迁移到了 GitHub Pages;一些 Web 应用被我迁移到了 Railway,这个过程还是很丝滑的,可以说没什么损失。
比较麻烦的就是我的博客了,我的博客是使用 Next.js 的 App Router 编写的——如果要迁移到 GitHub Pages 就要去掉服务端渲染的功能,而且我不熟悉 GitHub Actions,学习成本也会很高;如果要迁移到与 Vercel 相似的 Railway,又要考虑 Railway 的免费额度够不够用的问题。
我已经不能像高中生一样每天花一下午的时间折腾这些事情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我能学到的东西其实比不上我认真花时间能学习的其他更有用的技能,所以我不打算继续使用这个自己编写的博客程序。
我还想过用 Hugo + GitHub Pages / Action 的方式搭建博客自动发布方案,不过后来也放弃了,因为我一定是不肯用现成的博客主题的,到时候我肯定又会自己写一套 Hugo 主题,又会花费很多时间。我又想,使用 Typlog 或者 Gridea Web 这一类产品化的博客解决方案会不会更好?既然不想用时间解决问题,那就用钱来解决。不过我也放弃了,一方面他们没有给我很惊艳的感觉,而且还得折腾外观。
最后,我突然想起了 DIYGod 的 xLog,搜索后发现这个项目居然还在,而且比我一年前看到的时候要好用了不少,并且对我来说几乎是零成本。
虽然 xLog 在外观上的自定义性比 Typlog 和 Gridea 还要差,但我总算意识到,折腾博客外观这件事情可以说是一个无底洞,与其在这上面浪费时间,不如多花点时间想想如何产出更好的内容。
xLog 是基于区块链的博客发布平台。虽然我对区块链的了解不多,可以说是一窍不通,但我倒是很乐意通过这个平台深入了解这个领域。而且,作为一个自称 Geek 的人,对区块链和加密相关的话题还是很有好感的。
说了这么多,其实让我选择 xLog 最大的原因是:我在试着把博客内容导入到 xLog 的几个小时之内,就有人关注了我的博客。我的第一个关注者是 电书摊,总之,感谢他。
哦,我还得谢谢那个攻击我博客的人。
兜兜转转又闹乌龙
以上你读到的,都是我在四月初发表在 xLog 上的内容。很明显,现在已经七月了,过去三个月的时间里,我怎么又放弃 xLog 了呢?以及为什么 guhub.cn
这个域名在此之前一直没有被解析到 xLog 上的博客呢?
直接原因是出于某些莫名其妙、我至今没搞明白的问题,我的域名没办法绑定到 xLog 的博客上。DNS 能够正常设置解析,问题出在 xLog 这边,而 xLog 似乎并没有足够的人手和精力来解决我遇到的问题——至少我在 xLog 的 Discord 服务器上询问时,没有人给我解答。
当时我已经把这篇「极客死亡计划书」发布在 xLog 上了,而我又没精力想别的法子向旧访客告知新博客的存在,再加上现实生活中又有太多需要忙的事情,于是我有三四个月都没有更新博客。
我在这期间写过三四篇文章,每次写完都很有成就感,但同时也不知道该发表在什么地方。我有时间和精力写文,但没功夫折腾这些了。
目前的解决方案
由于我使用 Obsidian 实践卡片笔记法已经有小半年了,工作流也打磨得较为成熟,用起来很舒服。我不希望写作和发表文章之间有太多的摩擦,所以能直接使用 Obsidian 笔记库中的 Markdown 文件生成博客内容的解决方案是最好的。
最终我选择了 Hugo 作为网站生成器,它强大的功能和闪电般的生成速度很吸引人。细节上,我使用了 FreeFileSync 这个软件,在 Obsidian 和 Hugo 的内容目录之间同步文件,这样在 Obsidian 上编辑好了之后就能直接在 Hugo 侧进行构建,非常丝滑。
另外,我放弃了对外观的折腾,使用了自定义性较强的 Eureka 主题。
新的名字和新的定位
你应该发现这个博客改名了,新的名字是「極客死亡計劃」。
以前的名字很简单,完完全全地和我的名字绑定了,叫做「Eltrac’s」。当时取这个名字的原因主要是不想起名字,我觉得起名字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现在想起来,当时会有这种想法,主要是因为自己没有完全搞清楚博客的定位,所以觉得什么样的名字都不能概括自己想要在博客上写的东西。
之前不愿意起一个与内容相关性强的名字,还有一个原因——我担心自己没过多久又想换名字。不过这种忧虑的根本原因也是对博客的定位不清晰,所以认为自己会在一段时间后对定位这个问题有新的想法,或者对现在的表述不满意,总之一直换名字是不好的。
那为什么这次确定了一个具体的名字呢?其实,我也说不准自己会不会哪天心血来潮又换名字,不过我现在认为博客的定位还是比较清晰的。
首先从整体上分析这个名字吧。我一开始想的是类似「杀死极客」「Kill the Geek」之类的名字,后来觉得太老套了,就换了个说法,内核是相似的。这里说的「极客」其实是我自己,表示以前那个爱折腾、爱走弯路、爱摆弄各种赛博玩具,最后却拿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的那个人。所谓「杀死极客」,就是在和过去的自己告别。
写到这里我突然发现自己很喜欢「和过去的自己告别」这种事情。如果你关注我比较久,你可能知道我以前并不叫 Eltrac 这个名字。这个名字也是一个「与自己告别」的产物。
最终确定的这个「极客死亡计划」,表面上是「即刻死亡计划」的谐音,读起来也有些诙谐幽默;更重要的是,这个名字可以拆成三个词来理解:
- 极客:虽然前面提到了杀死极客,但这并不代表我想要摆脱 Geeks 这个身份认同;也就是说,这里的「极客」有两重含义,第一层就是那个爱折腾但不能创造价值的自己,另一层则正好相反。
- 死亡:我觉得死亡是人类从古至今拥有永恒的讨论价值的话题,它大概算是最容易引起普通人思考的哲学问题之一,我也认为寻找生命的意义就是在探索死亡的意义,这两者是相通的——而我这个叛逆的角色,一定不会把「生命」这个看似美好的词汇放在最显眼的地方的。
- 计划:因为自己又在尝试建立自己的笔记系统和任务管理系统,并且还在不断更新迭代中,所以大概会时不时分享一些效率工具和各种相关的心得,这能对上「计划」这个关键词。但说实话,「计划」这个词只是用来凑数的。
简单来说,極客死亡計劃的内容主要包括互联网和计算机相关的探索记录、对生活中各种话题的深入探讨和一些效率工具的使用分享。
未来的打算
我现在可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个人学习和内容创作上。
今年的三月和四月,是我最忙的两个月,但我也感到无比充实。我做了很多事情,找了一份大部分计算机学生想都不会想的兼职,忙着学校部门的工作,读了不少书,用 Obsidian 建立了自己的笔记体系,尝试用滴答清单、Notion、Apple Calendar 建立了自己的任务管理系统,并且还在不断迭代…… 我有不少能够写成文字记录和分享的经历,我已经迫不及待用更多时间写作了。
另外,我还想尝试开启自己的付费订阅 Newsletter,在花更多时间写有价值的内容同时为自己创造更多的价值。不过,我打算在有一定积累,收到足够多的正反馈时再做这件事情。
大概就是这样了,感谢你读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