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既然感受是真实的

理性似乎可以解释一切,但在真实且强烈的情感体验面前,它不值一提,就好比你完全能在理性上认同一个杀人犯应该被处以死刑,但如果这个罪犯是你爱的人,悲伤便无法抑制,跟自己讲再多的道理也没用。

我不清楚《认知觉醒》这本书里提到的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究竟有没有脑科学依据,但我渐渐地能够理解,本能和情绪要强于理智的说法。在《从焦虑和自卑谈感受与体验的重要性》这篇文章里,我提到,很多时候,个体需要通过足够的体验和暴露才能感受到,事实确实如逻辑所言的那样真实。

你可以认为是人体的激素在捣鬼,多巴胺让人期待,内啡肽让人快乐,催产素让人产生依恋,还有不少化学物质具有成瘾性,毒品让人丧失理智也是这个原因。感性认知比理性认知要强大得多,这与许多人的想象相悖。

许多人认为,理智和逻辑能够解释一切,我曾经也是逻辑的忠实信徒。但再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也难免在狂风呼啸的黑夜,为房间外不明来源的响声感到害怕,尤其是刚看过恐怖电影的话。

你不可否认,逻辑看似强大,有些时候也会显得无力。精妙的推理,纵使毫无破绽,也可能是因为有些因素没有被记录在纸上,而没有被纳入推理过程,因而导致错误。逻辑上正确但事实上错误的也不少,科学和哲学的反实在主义就是一个例子,你不能因为某个理论的内部逻辑很通顺,就忽略他与现实不符的事实。推理、预测和辩驳,都远不如感受来得有力。与其争论油漆干没干,不如自己伸手去摸。

诚然,感官也会骗人。其他动物因为生理结构,能看到的、听到的和人类感受到的有很大差异,那人类凭什么自大地认为自己认识的才是标准的世界?人生来就戴着无法摘下的有色眼镜,这是事实。另一个事实是,认识「标准的世界」对人类来说没有意义。用马克思主义的话来说,人类总是在不断地认识世界,再基于对世界的认识改造世界。指导行动的从来不是绝对的事实,而是人的意识。

扯远了,我想说的是,个体不应该用理性来压制感性,这是反人类的,也无利于认识世界。当你感到焦虑或者害怕的时候,与其告诉自己「我不应该有这样的感受」「我的感受是没道理的」,不如问问自己「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感受」。你应该用理性来解释感受,而非用理性否认感受

既然感受是真实的,就有讨论的必要。任何情绪和感受,简单接受和直接否认都不利于正确认识它(当然不是说你感到高兴时就应该细细分析一番,有的时候你并不需要认识感受,只需要体会感受就好了)。

我曾经非常讨厌我的一个前室友,我觉得他傲慢无礼,非常自我中心,喜欢泼人冷水,有时还会逃避责任。关于他令人讨厌的特质,我可以一直列下去。有一次跟朋友聊天的时候,我问:「我是不是不应该这样,毕竟他其实没惹过我,我是不是不应该这样没道理地讨厌他?」朋友跟我说:「不要,讨厌就是讨厌。」我现在也不太喜欢他,但好在保持距离还能正常交流,不影响学业。

后来我尝试分析自己为什么讨厌他。我认为原因是他让我想起了以前的自己,毫无社交能力,喜欢在暗地里批评别人,喜欢明里暗里展示自己有多厉害、在某方面的能力有多强…… 这些都是以前的我有过的特质,可能是因为「最令人讨厌的莫过于另一个自己」,或者是因为他的行为引起了我的羞耻心。无论如何,我开始解释自己的厌恶情绪,而不是否认它,指责自己太情绪化。

尝试认识自己的感受有以下好处:

  1. 能让你停止对内的攻击。人本身就是有理智也有情绪的生物,你无需为自己的「情绪化」而感到自责。你只需要为自己的行为造成的实际影响负责,其他的事情不值得你自我批评。
  2. 能帮助你更好地认识自己。当你开始分析自己的情绪是如何产生的,尽管不一定正确,你仍然得到了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答案。这个答案可以帮助你认识自己的需求。比如,当你发现自己对上级模糊不清的指令感到愤怒时,你不再指责自己不专业的情绪反应,而是认识到,自己非常看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能够顺畅进行,自己希望对方能够情绪地表达想法。
  3. 能帮助沟通交流。基于对自己感受的认识,你也能为对方给出建议,或者做出适当的引导、提出正确的问题。比起指责自己「情绪化」或者批评对方「太蠢」,你能观察到引发自己情绪反应的事件,认识到自己的感受如何,理解自己的需求——观察、感受和需求都能帮你提出恰当的「请求」——这段时间我一直没跟你说上话,这让我感到沮丧,因为我很在乎我们两个的关系,你能不能告诉我哪里出了问题

自己的感受比什么都重要——这或许是 INFP 的信条之一。Fi(内倾感觉)作为 INFP 人格的主导功能,认识自己的感受是每个 INFP 与生俱来的天赋(这也导致了 INFP 在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时会感到极度排斥)。不过,表达这种感受似乎是这种人格所不擅长的,也因此变得难以被理解;认识到情绪又不能正确地解释感受,这又会引发对内的攻击,这导致 INFP 人格很容易陷入内耗。

如果你不是 INFP,你也可以借助这一认识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感受——如果真实地感受到了什么,不要忽视它,也不要因为产生了不理智的想法而批评自己,感性的认识或许要比你想象的重要很多。

除了处理与自己的关系,不少人(包括我在内)会用理性和「讲道理」来否认别人的感受(这或许常常发生在恋爱关系中),比如,在某人哭泣时,不尝试去理解对方的想法,不在乎对方为什么会产生那样的感受,而是仗着自己「占理」,实施一系列可以被称作「霸凌」的行为。

既然对方的感受是真实的,逻辑再精密的长篇大论也无法证明他的感受是假的。指控对方的感受是「不理性的」更是毫无道理——那可是感受啊!本来就不是理性。

面对一个情绪化的人,最好的处理方式与处理自己情绪的方式如出一辙,尝试从对方的视角看到他观察到了什么(什么事情让他产生了这样的情绪)、他具体的感受是怎样的(伤心?沮丧?委屈?害怕?愤怒?)、这表明了他怎样的需求,然后尝试引导对方说出自己的请求。

观察、感受、需求、请求,这是《非暴力沟通》这本书里所讲的,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人与人的交流很少是完全理智的,除非你在和古希腊的哲学家讲话。在与充满感受和激素驱动的人类面前,理解自己和对方究竟如何感受,想必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你觉得文章对你有帮助,可以考虑赞助作者

如果评论未加载,请尝试刷新页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