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扩张惯性

IMG_0269

IMG_0271

IMG_0274

IMG_0273

IMG_0275

查看文字版

今天要谈的话题叫作「扩张惯性」。这个名词是某次散步时突然冒进我脑子里的,我当时正在思考晚上吃什么,于是我开始回忆我以前吃过什么。

  • 性价比很高的一家土豆泥拌饭,量很足,每次我都能吃撑。
  • 麻辣烫,每次我都担心不够吃,但每次都吃很饱。
  • 6 块钱的煎阱,似乎量有点少。

但实际上,如果我回忆得再仔细点,不加任何配菜的饼完全够吃,撑一下午也不会饿。一方面里面有不少能提供饱腹感的膳食纤维,另一方面,一个饼的个头并不小只是和其他食品比起来不够大而已。

我又想起,吃麻辣烫时我总想加一块方便面,而且必须加饭。某天试着没加面饼,也忘了加饭,结果还是吃撑了。

还有,每次吃完一碗拌饭,我总想再找点别的什么零食,即使我已经撑得不行了。但一个看起来不够多吃的煎饼就不会让我有这种感觉。

于是,我得出一个结论:吃得越多,就越有可能吃更多。

当然,这完全有可能是我自己的体质特殊性。这篇文章也不是在讲什么减肥理论(我吃这么多也不会胖,我只是心疼钱包)。我想,这种规律或许能扩展到其他领域:

  • 我可以连续一个月不网购,但只要一买,花费就在¥150以上,而且买了之后很有可能继续买
  • 做项目时做的计划不一定很多,但一开始做了就容易漫无月的地做一些不在计划中的内容,打乱项目的节奏

……

想法、欲望、冲动若是不加以控制,就会向「更多、更泥乱」的熵增方向移动,这就是我说的扩张惯性。惯性也可以加以利用,比如读书读了一本又一本停不下来,当然是好事(如果是止不住买书,还是关注一下余额吧!)

相反地,也会有收缩惯性。比如我决定开始断舍离之后,丢东西、卖东西、送东西几乎就没停过。

说到底,这其实是一种思维惯性,让人脑能在不进行过多思考的情况下顺着惯性作出决策。

意识到思维有惯性,就可以避免或者利用。如果惯性造成的后果是好的,那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达到期望的效果,岂不美哉?如果不好,只要保持刻意的察觉就能避免惯性带自已走上歧途。

找出惯性的「最初推动力」也是有用的。比如,吃撑会导致自己在吃了很多的基础上还想吃,那一开始就不要吃那么多就好了——让惯性没机会施展能力。

我手酸了,今天就先到这吧。


inspired by SkyWrite

如果你觉得文章对你有帮助,可以考虑赞助作者

如果评论未加载,请尝试刷新页面

相关文章